下面一起跟小编来看看"杨树细菌性溃疡病和烂皮病及时防治"的具体详细信息吧!
杨树(拉丁语学名:PopulusL.)是杨属的植物,全属有约100多种,我国约62种(包括6杂交种),其中分布中国的有57种,引入栽培的约4种,此外还有很多变种、变型和引种的品系。
杨属(Populus)分类系统又共分为五大派:青杨派(Tacamahaca)、白杨派(Leuce)、黑杨派(Aigeiros)、胡杨派(Turanga)、大叶杨派(Leucoides)。树干通常端直;树皮光滑或纵裂,常为灰白色。主要分布于华中、华北、西北、东北等广阔地区。
杨树细菌性溃疡病和烂皮病主要分布在东北、西北、华北地区,是我国北方防护林、用材林、城乡绿化杨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。 杨树细菌性溃疡病和烂皮病是世界闻名的重要的杨树枝千病害,也是常见病、多发病。其传染病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,并可长期潜伏在杨树树体上。 一、发病因素。该型病与冻害、日灼伤、虫害、盐害、旱害的程度成正比例。 栽植用苗木过大、移植次数过多、假植太久的大苗或幼树,在移植后不易恢复生机,或者因整枝技术不佳、修剪过强、机械伤害多时,有利于发病。 另外,大多数杨树品种在环境条件不良、栽培措施不利的地区或年份,如出现干旱、水涝、日灼、冻害等恶劣条件时,会严重发病,且病害发生迅速,造成巨大损失。 二、发病症状。该型病危害杨树枝干皮部。早春至初夏,病部产生暗褐色水渍状病斑,在幼枝上形成小的肿瘤突起,有的隆起斑块渐渐失水,随之干缩下陷,甚至产生龟裂。剥皮可见皮下形成层腐烂,木质部表面出现褐色区肿瘤部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变色。 变色区于夏季开裂流出棕褐色黏液,有臭味。病害发展到后期,肿瘤不断形成,伤口不断扩大而不能愈合,在下陷的病皮上,出现密集的小黑点遇雨或湿度过大时,由黑点顶端挤出乳白色浆状物,并逐渐变为橘黄色。如果病害发生严重,向上一直到枝,向下到根,木材都变色,中心腐烂,形成枯枝。 三、发病规律。病原细菌在杨树病株多年的病斑或病皮内潜伏越冬,第二年春天潮湿多雨时,病菌开始活动(华北地区3月中、下旬开始发病,东北地区稍晚,5-6月是病害盛发期,7月病势缓和,9月停止发展),并从裂缝中流出病菌黏液蔓延。 病菌的传播借助于雨水、风、昆虫、鸟类和人为活动,通过杨树皮孔、叶痕、托叶痕、芽鳞痕和各种伤口侵入。发病杨树产生的黏液是重要的侵染源。 四、防治措施。①严格进行检疫,严禁带病苗木、插条调运,对可疑的苗木、插条进行消毒处理。对引进的苗木、插条等无性养殖材料要首先隔离试种,证明确实无病时再引种栽植。②利用抗病品种代替感病品种的办法防治细菌溃疡病。③发现病株及时清除烧毁,④防重于治:在早春和晚秋季节喷洒天林植物能量合剂600倍液+天达2116细胞膜稳态剂600倍液+天达有机硅6000倍液。 对发病树木可用天达2116细胞膜稳态剂50倍液+天林植物能量合剂50倍液+天达有机硅100倍液涂干,增强树势,快速修复。好了,这次对于"杨树细菌性溃疡病和烂皮病及时防治"这个主题就暂时分享到这里,希望看完这篇文章你能有所收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