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面一起跟小编来看看"白芨无菌播种育苗技术"的具体详细信息吧!
近年来白芨市场需求量大增,价格也逐年攀升。由于长期无限制地人工采挖,野生白芨资源蕴藏量日趋减少,而在人工栽培条件下,一般采用分割假鳞茎的方式进行繁殖,1个假鳞茎1年仅能形成1~5个新假鳞茎,生产效率低,经济效益不佳;白芨1个蒴果内含种子数万粒,自然条件下极难萌发;而人工无菌播种则能获得很高的萌率,可以作为一种规模化生产白芨种苗的方法。
本技术采用两步培养法,对常规兰科植物无菌播种育苗技术进行了一些改进和简化,使用改进后的技术白芨播种至炼苗仅需180~240d,节约了生产成本,对促进白芨人工栽培产业发展以及保护野生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【繁殖材料】
白芨人工杂交授粉后120~180d尚未开裂的蒴果内种子。
【培养条件】
以MS为基本培养基。
1、种子萌发培养基:
MS+6-BA1mg/L+NAA5mg/L+活性炭1g/L;
2、植株分化及壮苗培养基:MS+6-BA0.25mg/L+NAA1
mg/L+活性炭1g/L+香蕉泥100g/L。
上述培养基均附加琼脂8g/L和蔗糖30g/L,pH值5.4。培养温度(23±2)℃,种子播种后采用全暗培养萌发后转入光照培养,光照度20~25μmol/m2/s,光照时间14h/d。
【生长与分化情况】
1、材料的无菌处理
采收120~180d果龄的白芨蒴果,切除花梗和残留柱头、花瓣,用70%酒精擦拭干净后浸入1g/LHgCl2溶液中20min,在超净工作台上以无菌水清洗3~4次,吸干水分后剖开蒴果,将种子直接撒播于种子萌发培养基(1)上,播种密度以铺满培养基、种子间不相互重叠为宜。
2、种子萌发
播种15d后能看到有少数胚膨大并突破种皮,开始萌发,转入光照下种子开始变绿(见图1)。白芨种子萌发不整齐,播种60d后仍有种子萌发,经抽样统计,播种45d后平均萌发率达71.5%。萌发较早的种子在顶端产生1个小突起,形成1枚子叶,继续培养则顶端伸长并长出1~2枚叶片。
3、植株分化及壮苗培养
播种60d后,白芨种子生长旺盛,已长满培养基,并在顶端分化出叶片,可转接入植株分化及壮苗培养基(2)内,注意每瓶接种数量宜少不宜多,以每瓶100~200粒为宜,既有一定的群体数量,又为后期植株的生长留下空间。在培养基(2)内,白芨种子顶端分为叶片,底端逐渐生根,生长发育成一株完整的小植株。由于种子间遗传差异,白芨植株生长速度差异较大,培养120d后,多数植株高度超过10cm,并在基部形成大小不等的假鳞茎。
4、炼苗移栽
在培养基(2)内生长120~180d后,培养基营养成分基本耗尽,白芨植株长满培养瓶,此时外界气温逐渐回升,当平均气温稳定在10℃以上时,就可以炼苗移栽。
炼苗时,先将培养瓶置于炼苗棚内过渡培养15d,3~4d逐渐揭开瓶盖,然后小心取出无菌苗,尽量勿伤根、叶,洗净培养基,将植株拆分开,密植于以腐叶土为基质的苗床上。
栽种后,用70%多菌灵1000倍液浇施定根水,炼苗棚内温度控制在10~25℃,湿度80%以上,初期遮去自然光的90%左右,每周喷70%多菌灵1000倍液1次,每月喷施0.1%磷酸二氢钾和0.05%尿素混合液3次。炼苗移栽60d后,部分植株有新根、新叶出,遮光率可降到70%左右。
当年秋季倒苗后在基质内形成大小不一的白芨种球,可留在炼苗棚内越冬,注意覆盖松毛等材料保湿,或过筛挑选后在冷库内保存,翌年春季即可作为种球供大田种植。
好了,这次对于"白芨无菌播种育苗技术"这个主题就暂时分享到这里,希望看完这篇文章你能有所收获!